名人纪念馆
  • 导师周殿元建纪念馆
  • 当前位置:首页 >> 导师周殿元建纪念馆
中国胃肠镜治疗先驱者周殿元教授逝世
作者:admin   时间:2014年10月09日   点击
 

沉重悼念全国著名的消化病专家、中国胃肠镜治疗的先驱者—周殿元教授!他是南方医科大学特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院专家组成员,消化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他是著名胃药“三九胃泰”的主要研制者。

周殿元简介

1925年12月6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家境清贫,父亲因失业,贫病交加50岁逝世,家庭生计多靠母亲做零工维持。他从小跟父亲熟读诗书古文。1937年秋在其姐姐的关怀资助下插班入大南关两极小学三年级,他很珍惜学习机会,加之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只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六年的课程,他用废瓶盖制成的擦鞋板,获市小学生发明奖。1940年12月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考入奉天省立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原第二工科学校,开英语课)机械专业。1944年12月又以全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考取两所大学(放弃建国大学),1945年2月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部预科。八一五光复后转入本科学习。1946年3月当了青年军207师独立营的二等兵,1个月后同学们被调往野战医院、卫生大队及团卫生队当军医或看护。他利用3个月的看护期在苏家屯铁路医院跟随富永一郎院长等学习内外科和常规化验。但1946年7月在任职军医独立诊疗工作后才体会到,未系统学习临床课是当不了合格医生的。于是,他下定决心自修学校规定的必修基础课和临床课。他从旧书摊和旧货市场上收集了参考书;还幸运的买了一台日本军用折叠显微镜,一直带在身边用它作常规化验和微生物检查。1947 年夏至1948年,他利用午休、午夜和闲暇时间,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基本上自学完了所有的基础和临床理论。这期间,曾毕业于国防医学院的和世壁(大队长)院长,成为他的良师益友。不仅为他答疑解惑,而且还指导他掌握正规的物理诊断技术和诊断治疗性技术操作。此时,他已成为和世壁的得力助手,主持内科和化验室。   
周殿元虽整天陶醉在医疗、学习的氛围中,但他却身关国事、家事和天下事。在耳闻目睹了国民党政府、官员和军队的贪赃枉法、腐败堕落,走私贩毒,苛捐杂税等导致民不聊生的情景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人民子弟兵官兵平等的光荣传统和八年抗战的丰功伟绩后,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一结束他便响应号召参加了解放军,任东北军区第五后方病院内科军医。当即带领1名护士接收82名内科病员,他为了尽快地熟悉病情,写好病历,做好诊疗工作,前一个月他吃睡在病房,日以继夜地工作。两周内完成了82份合格的病历,受到军区卫生部检查组的表扬。他连续4个月独立承担100余名内科病员的诊疗工作,显著提高了常见内科疾病的理论水平和诊疗技术的动手能力。1949年3月被调往绥化第六后方病院,诊治了50余例黑热病,积累了丰富资料。此间他撰写出第一篇论文—《以休克为主要表现的大叶性肺炎一例报告》,在全院大会上受到院领导表扬。   

1949年8月他被调至齐齐哈尔第一后方病院,由于当时所有科室主任都是留用的日本医生,所以他除诊疗病人外还为中日医护人员间沟通信息、翻译讲稿及外文资料。从那时起50多年来他一直不睡午觉,经常工作学习到深夜,忙时就通宵达旦。1950年春他为一位椎管阻滞病人成功地作了“小脑延髓池穿刺造影”,震动了全院日本专家,时年仅24岁。   

1950年夏日本医护人员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代理主治军医,负责90多张病床的病区诊疗工作。1951年春上海医疗队进驻医院,周殿元先后师从著名内科学及热带病学家钱惪教授、著名内科学消化系病学家林兆耆教授学习他们查房、会诊时的诊疗思维方法。又跟随著名内科学血液病学家(后任上一医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朱益栋教授学习血液病;听完专为医院医生讲授的物理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及放射线诊断学课程。上海医疗队进驻的两年多时间里造就了一大批南方医院的技术骨干;周殿元是其中佼佼者之一。由于接受了上海第一医学院老专家教授的医风、学风和积极进取、赶超先进的学术思想,1951年他借助绥化六院黑热病的资料和诊治疟疾、血吸虫病的经验,在东北军医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疟疾、黑热病、日本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1951年,齐齐哈尔市流行性感冒流行,波及医院,他受命负责组织隔离诊治任务并于1952年在人民军医发表了第二篇论文—《流行性感冒之临床观察》。   

1957年校党委推荐他参加协和医学院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血液病研修班学习,此间接受到了正规、严格的临床与科研训练。为尽快培养这方面的相关人才,他回院后立即组建了消化、血液实验室及胃肠内镜检查室,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Schindler半可曲软式胃镜。   

1959年8月校党委批准他到上海第二医学院广慈医院进修。在上海的13个月期间,他除以主治医师身份负责20 张病床诊疗带教工作外,还在唐振铎讲师的指导下做了50 多例胃镜,跟随龚兰生讲师学习动静脉导管技术,又跟随孙桐年教授阅读X线胸片及胃肠片。1961年被任命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内科教研组副主任兼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   

1962年全军消化内科专业组成立。作为成员之一的他在会上做了《阿米巴肝脓肿60例临床分析及分型探讨》的专题报告,受到老专家们的瞩目,同时也解除了为什么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有如此多的阿米巴肝脓肿的疑念。   

1969年10月迁校长沙,1970年春再迁至广州。当时他属“牛鬼蛇神”类,被隔离审查。7月解除隔离,他深感共产党的伟大,决心跟党走,以报答党和人民培养之恩。工作不久全国掀起开门办学的洪流。当时他患肺结核还在注射链霉素;又是重症黄疸型肝炎恢复期,肝功时有反复,经常发生低血糖。他不顾同志、家人劝阻,带领4名教员1名技术员日以继夜的工作,在一个多月时间,圆满完成了六个教学连队近千名学员的实验诊断讲课实习任务。   

1971~1972年他被委任第八学员队教学副组长,在队领导支持下进行了多种教学改革,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帮助柳州市三所医院提高了诊疗水平,缓解了医生短缺的困难。柳州的医护同仁到现在还怀念着八队的领导和老师们。   

1973年为了重建规章制度和弥补闹革命期间漏学的新知识,他主持制订了《第二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军医工作须知》;编写了45个消化、血液、内分泌、中毒疾病及最新诊疗仪器、药物的新进展专题。三年间每周三个下午或晚间开展讲座。并于1972年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建立的“三室”(消化血液实验室、胃肠内窥镜室、超声波检查室)业务,其中结肠内镜在当时已处在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1979年独立设科的消化内科被总后批准为“全军消化专科中心”,他也实现了30年的夙愿,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中心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第一军医大学第一个博士点,并成为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他率领全科在内窥镜、大肠癌、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胃肠道疾病诊治、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95年“中心”升格为“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重点专科”;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2年第一军医大学内科学(消化系病)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殿元曾担任总后第三~六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及荣誉委员兼第三、四届消化内科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病学会第一~三届委员、第一届消化内镜学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第一~三届常委兼临床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消化系病学会副主委、主委。曾任中华医学杂志第三~五届编委;中华消化杂志、内镜杂志及解放军医学杂志副主编。   1985~1997年他被聘为国务院第二、三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4~2002年被聘为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广东省医学会名誉会长;现代消化病及介入诊疗杂志主编。1998年军委批准晋升为技术1级教授并暂缓离退。

开辟了纤维内镜临床应用的新领域

周殿元1957年开展半可曲式胃镜,1966年开展纤维胃镜。1973年研究纤维结肠镜插镜技术,他在荧光屏下描绘了260多例次进镜全过程的结肠镜走行图;结合成功或失败病例与充气量多少,与手法辅助、变换体位的关系等,系统地总结出“少充气、循腔进镜结合滑进、去弯取直结合结圈、急弯变慢弯、锐角变钝角”的插镜基本原则及“寻腔、跟腔、滑进、定位、钩拉、旋镜、结圈及防袢”等八项基本技术。1980年纤维结肠镜送达回盲部成功率达到98%以上,每例平均不足10分钟,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大肠疾病的检出率。他还创立了对不能悬空于肠腔的长蒂大息肉,根据电流密度与截面积相关原理创建了“密接”切除法,使原为切除禁忌的大息肉避免了手术。他最早利用纤维结肠镜开展结肠镜下插管阑尾造影术、乙状结肠扭转复位术及内镜下钳取胆道蛔虫等诊断、治疗技术,使大量胃肠疾病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以自己资料为主的结肠镜诊疗专著《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奠定了结肠镜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基础,并先后为全国580多家医疗单位培训了1000多名内镜诊疗技术人才。

创造性地开展了慢性胃肠疾病病因学的研究

  周殿元长期从事慢性胃肠疾病病因学的研究,在胃肠致病菌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致病性、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1984年作为临床学科,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微生态实验室,不仅培养肠道致病菌、菌群分析,而且能进行厌氧菌分离培养。对伪膜性肠炎病原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培养方法、致病机制、及临床诊治,预防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为华北制药厂验证去甲万古霉素,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继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之后从病人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首先从Barrett食管上皮,又从柱状上皮化生的十二指肠黏膜分离出H.pylori,从而证实了H.pylori是亲胃黏膜的细菌;在国内最早从胃粘膜中检出海尔曼螺杆菌(H.heilmannii),证明了它与H.pylori的同源性,并建立了其动物转染模型,丰富了慢性胃炎病因学的内容;发现猫是H.pylori的自然宿主,推翻了该菌不存在于非灵长类动物宿主的观点;结合家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pylori 存在口-口传播、粪-口传染机制,为H.pylori感染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主持了国内第一、二两届全国性幽门螺杆菌研讨会,1992年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专著。其系列研究成果“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诊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正在进行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

创立了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多种筛检新方法

  周殿元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研究,积极探索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检的新方法。主要表现在:①最早开展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人血红蛋白抗血清包被的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免疫便潜血试验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方法已成为我国大肠癌早期筛检的最主要方法之一。②建立更为特异的基因筛检方法,成功地从粪便中提取DNA,并在粪便中检出p53、APC及MCC等三种抑癌基因的突变。在国内首次发现具有家庭背景的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和微卫星DNA 不稳定性增加是高危人群筛检的一项重要指标;率先建立了对大肠粘膜癌变的计算机诊断模式,提出了提高内镜活检确诊率的影响因素。这些结果对确定大肠癌普查筛检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③发现大肠癌变有多基因的改变,腺瘤阶段不典型增生与多基因产物表达有相关性,这对判断腺瘤有无恶变倾向有参考意义,同时为“腺瘤-癌演续学说”提供了重要依据。④确定了与原发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的一些新的生物标记物,建立了预测大肠癌转移潜能的新方法,对使用内镜活检标本综合评价肿瘤病变及预测病变进展有重要意义。⑤最早揭示了姜黄素、绿茶等提取物的抗癌机制主要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抗肿瘤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治学严谨,勤于著述,成绩斐然

  周殿元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具有很强的学术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自1951年起先后以第一、二作者发表论文246篇(第一作者101篇)。主编出版专著7部(计775万字)。翻译专著1部(11.7万字)。参加编写12部(共计35万多字),主要有: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的《消化内镜学》;陈敏章主编的《中华内科学》;彭文伟主编的《现代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学》;王吉甫主编的《胃肠外科学》等。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1983年被评为总后先进个人,1988年荣获广东省优秀园丁奖,1978、1982、1983、1985、1994年分别荣立三等功各1次。1999 年江泽民主席签署通令为他记二等功。2001年获总后伯乐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